-
關于老舍《四世同堂》的《預告》
“四世同堂變成四世同亡”,這是老舍對這部巨著的結尾的最初構想。在敵人的鐵蹄下惶惑、偷生,必然遭致滅亡。這是一種合乎邏輯的發展,令人觸目驚心,但確是老舍當時的設想。
-
文學中的哪吒
《西游記》中的哪吒,比起《封神演義》里的哪吒已然收斂、沉穩不少。少了幾分靈氣,也少了幾分戾氣,告別兒童時代的頑皮開始循規蹈矩地做一個好神仙了。
ZUO JIA YIN XIANG
01王道乾先生肩頭的鴿子
我和王道乾先生是在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認識的。1979年4月我進入剛剛恢復的上海社會科學院,文學所還在籌備之中……
02聶耳生命中的雙城記和進行曲
聶耳以音樂為志業,自1931年入行之后他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上海,其間曾短暫地北上進京,重返上海之后又選擇了東渡日本。
03鄭振鐸廢品站“搶書”
黃裳和鄭振鐸相交甚篤,黃裳時任上海《文匯報》主筆。兩人都喜歡收藏書籍,對祖國文化遺產極其熱愛。聽到上述消息,感到萬分痛心,這可怎么辦?
04李白五上廬山
李白先后五次來到廬山,寫下40余篇詩詞。他在走遍千山萬水之后,評價廬山說,“予行天下,所游覽山水甚富,俊偉詭特,鮮有能過之者,真天下壯觀也”。
祝淳翔:柳雨生與小報
兩年之前,幾乎每日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,翻閱紙張泛黃發脆的民國小報,搜尋并過錄唐大郎的各色詩文。忙里偷閑,偶然發現在一張知名小報《力報》上,橫空出世一位“超然”……
來源:澎湃新聞 | 祝淳翔2019/11/30
黃炎培詩聯中的美食
黃炎培在廣西桂林時,雷渭南宴請他,席間有不少菜是當地名產。詩中寫道:“桂林豆腐蒸成乳,荔浦芋魁搗作泥。”說的是桂林三寶之一的“豆腐乳”和當地特產“荔浦芋頭”。
來源:人民政協報 | 周興龍2019/11/30
誰提議為李大釗夫婦立碑?
兩塊墓碑上,“李先生墓”“李夫人墓”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出來。李大釗的墓碑明顯高些,“李先生墓”四個字豎排,稍微靠下,上面的留白顯然是為將來再刻李大釗“身份”的預設。
來源:人民政協報 | 李傳璽2019/11/30
魯迅的書賬
除了日常林林總總的購書記錄,在每一年的歲末,魯迅照例要做一份年度書賬,將這一年中所得書籍帖冊按購置順序悉數列出,以月為單位,核清這一年的購書花費與進項種類。
來源:北京晚報 | 李楚翹2019/11/30
何其芳《星火集》版本考略
《星火集》收錄了何其芳寫于1938年至1944年間的一些文章。這些文章可以反映出何其芳在此期間的思想變化。
來源:中國社科網 | 路詩瀅2019/11/21
末代帝師莊士敦的教授生涯
在近代來華的英國人當中,莊士敦(Reginald Johnston)無疑置身于知名度最高的第一方陣。他是宣統皇帝溥儀的師傅……
來源:文匯筆會(微信公眾號) | 顧鈞2019/11/21
《從維熙文集》未收入的從維熙致康濯函
“《芙蓉》叢刊來我家時,曾托他給您帶去一封信。并帶去孫犁同志給我短篇選集寫的序,這些想您已經收到了。”
來源:中華讀書報 | 宮立 2019/11/21
沈建中:我為前輩學者攝影的因緣
說起最初立志拍攝“文化名家肖像”的起因,一定要提到《讀書》,可以說正是因為閱讀該刊催生了我的這個設想。
來源:文匯報 | 沈建中2019/11/21
百年前的燕園故事
“二十世紀的東方和西方依舊因文化差異而彼此隔絕,如果有什么可以跨越這道鴻溝,那就是燕京大學。”
來源:北京晚報 | 黃楠2019/11/19
從川端康成說回陸小曼
暑前偶然從網上見到大作《從陸小曼說到川端康成》,這才知曉,拙文《陸小曼何故如此》刊后,兄對如何看待日記改動的問題頗存異議。
來源:文匯報 | 陳學勇2019/11/19
李星憶路遙生前囑托兼述文壇往事
1978年,是路遙的大喜之年——那年1月25日,他與林達結婚。也在這一年,李星正式調入陜西省作協。從此,兩人共事14年。
來源:文匯報 | 魏鋒2019/11/18
司馬光及其不朽名著《資治通鑒》
司馬光之所以聞名于世,是因為他編寫了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《資治通鑒》。這部編年體通史正文300多萬字,加上考異與胡注,約600萬字,共294卷。
來源:中華讀書報 | 張國剛 2019/11/18
孫犁讀書安身心
1933年,孫犁高中畢業后,父親托人在北平市政府工務局為他謀得一雇員職位。孫犁經常到附近的北平圖書館看書或到大學旁聽,用筆名“孫蕓夫”在《大公報》上發表文章。
來源:人民政協報 | 姜炳炎 2019/11/14
茅盾的啟蒙老師
茅盾是著名的作家文學評論家,創作過許多有影響力的作品,他的成功,離不開他的母親,同時也是他啟蒙老師的教導。
來源:人民政協報 | 姚秦川2019/11/14
《容庚北平日記》:一部極有價值的現代學人日記
1922年,只有中學文憑的廣東東莞人容庚先生,經著名學者羅振玉介紹,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讀研究生……
來源:中華讀書報 | 俞國林2019/11/14
文學名家手跡上海亮相
手稿相對于印本而言,是人們有意識地主要運用筆、墨、紙書寫的一種文本形式。不同的人,不同的書寫工具和載體所產生的筆跡各具風采,是人類文明創造過程的記錄形式之一。
來源:來源:上觀新聞 | 施晨露2019/11/11
上海歷史上第一本年鑒
1850年,英國商人在上海創辦《北華捷報》。1851年,北華捷報社刊印了《上海年鑒(1852)》。這是上海歷史上的第一本年鑒,也是已知中國內地的第一本年鑒。
來源:文匯報 | 黎文2019/11/11
葉圣陶:李叔同的仙氣
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,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國初年; 那時上海有一種《太平洋報》,其藝術副刊由李先生主編,我對于副刊所載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。
來源:鳳凰網 | 葉圣陶2019/11/14知我者,其在青林黑塞間乎
幽婚,源于魏晉六朝的志怪小說,原本是指人與鬼結婚,后延伸為所有的非人間婚配。
來源:《天涯》 | 儲勁松2019/11/11在先秦經典的海洋里
先秦經典里有許多話或內容,都出自新鮮的生活,或出自對生活的深切體悟……
來源:光明日報 | 許輝2019/10/31《義勇軍進行曲》與田漢
田漢作詞、聶耳作曲的《義勇軍進行曲》在抗日救亡運動和抗日戰爭中,鼓舞著億萬中華兒女為戰勝日本侵略者、爭取民族解放而斗爭,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。
來源:人民政協報 | 郭超 2019/10/31